(一)中国电子电气行业现状与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推动新型工业化是大势所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要依靠科技进步,二要有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据调查,我国1.6亿产业工人大军中,技术工人仅有7000多万,这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我国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者技能水平普遍偏低,阻碍了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2017年)显示,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约为45万人,2017年将达到87万人。2012年4月,成都市人社局发布的《2011年成都市人才资源状况报告》和《2012年成都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开发目录》。调查显示,电子、机械、食品、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是成都市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数高居榜首。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学校电子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学校在50余年的办学过程中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改革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机制等方面还需要再次突破、自我超越、不断前进。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学校虽然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但在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背景下,与行业企业在深入对接、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课程改革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方法还有待于改革完善与创新,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重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实习实训条件还需不断加强。
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学校在办学规模等上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师资队伍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仍不能完全满足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课改、科研、育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整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要多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到校任教,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
3.校企合作深度需要继续深入、广度需要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校企共同开展的生产性、共享性实训基地建设尚待加强,进一步完善集团化办学、订单培养机制,共同开发市场、研发新产品,实现校企合作互惠双赢,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4.学校管理和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进一步健全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大幅度提高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学校仍是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主体,需要构建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的评价体系。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满足社会对电子技术应用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把《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办成特色专业,加快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步伐,我校电子调研组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重点考察了成都市以及周边地区的电子类企业。通过本次调研收集和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生产类、电子类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和趋势,为我校电子技术应用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帮助,提高我校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一)中国电子电气行业现状与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推动新型工业化是大势所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要依靠科技进步,二要有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据调查,我国1.6亿产业工人大军中,技术工人仅有7000多万,这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我国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者技能水平普遍偏低,阻碍了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2017年)显示,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约为45万人,2017年将达到87万人。2012年4月,成都市人社局发布的《2011年成都市人才资源状况报告》和《2012年成都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开发目录》。调查显示,电子、机械、食品、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是成都市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数高居榜首。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学校电子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学校在50余年的办学过程中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改革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机制等方面还需要再次突破、自我超越、不断前进。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学校虽然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但在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背景下,与行业企业在深入对接、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课程改革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方法还有待于改革完善与创新,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重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实习实训条件还需不断加强。
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学校在办学规模等上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师资队伍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仍不能完全满足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课改、科研、育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整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要多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到校任教,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
3.校企合作深度需要继续深入、广度需要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校企共同开展的生产性、共享性实训基地建设尚待加强,进一步完善集团化办学、订单培养机制,共同开发市场、研发新产品,实现校企合作互惠双赢,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4.学校管理和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进一步健全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大幅度提高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学校仍是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主体,需要构建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的评价体系。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满足社会对电子技术应用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把《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办成特色专业,加快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步伐,我校电子调研组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重点考察了成都市以及周边地区的电子类企业。通过本次调研收集和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生产类、电子类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和趋势,为我校电子技术应用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帮助,提高我校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一)中国电子电气行业现状与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推动新型工业化是大势所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要依靠科技进步,二要有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据调查,我国1.6亿产业工人大军中,技术工人仅有7000多万,这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我国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者技能水平普遍偏低,阻碍了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2017年)显示,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约为45万人,2017年将达到87万人。2012年4月,成都市人社局发布的《2011年成都市人才资源状况报告》和《2012年成都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开发目录》。调查显示,电子、机械、食品、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是成都市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数高居榜首。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学校电子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学校在50余年的办学过程中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改革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机制等方面还需要再次突破、自我超越、不断前进。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学校虽然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但在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背景下,与行业企业在深入对接、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课程改革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方法还有待于改革完善与创新,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重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实习实训条件还需不断加强。
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学校在办学规模等上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师资队伍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仍不能完全满足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课改、科研、育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整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要多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到校任教,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
3.校企合作深度需要继续深入、广度需要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校企共同开展的生产性、共享性实训基地建设尚待加强,进一步完善集团化办学、订单培养机制,共同开发市场、研发新产品,实现校企合作互惠双赢,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4.学校管理和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进一步健全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大幅度提高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学校仍是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主体,需要构建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的评价体系。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满足社会对电子技术应用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把《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办成特色专业,加快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步伐,我校电子调研组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重点考察了成都市以及周边地区的电子类企业。通过本次调研收集和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生产类、电子类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和趋势,为我校电子技术应用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帮助,提高我校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学校其他专业
School other maj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