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职普融通教育实验班招生
该班为我校根据成教办〔2017〕11号文件《成都市教育局关于推动职普融通育人模式改革的意见(试行)》精神,与郫都三中联合开办。招生50人,不低于普高线30分。
课程开设
高一上期按普高课程开设,第二期起开设专业课程及专业实习、实训等。
教学实施
高一上期由郫都三中优秀教师教师授课;第二期起由友爱职校优秀教师授课。
学生出路
高一上期结束后实行职普分流,办法如下:
1)高一年级上学期结束前,可提出申请到郫都三中学校就读;申请学生参加郫都三中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文化课成绩达到郫都三中的要求,由郫都三中与友爱职校共同研究、确定转入郫都三中就读学生名单并公示后,报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2)未转入郫都三中学生留在友爱职校转入到学校专业升学班,冲刺本科。
学籍认定
该班学籍为职业高中学籍,享受中职政策;转入普通高中班后学籍为普通高中学籍,不再享受中职政策。
畅通普高转入职高渠道
郫都三中学生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上学期结束前,根据友爱职校开设专业,可申请到升学班、专业班就读;在郫都三中就读期间无违纪处分,由郫都三中与友爱职校共同审核确定转入友爱职校就读学生名单。备注:本办法适用于郫都区域内普高学校。
共建职普融通实践基地
1.实行基地共建
以郫都三中、友爱职校的实验室、实训基地为基础共建职普融通实践基地。
2.实行课程共建
两校相互依托,开设科学技术类、文化艺术类、职业技能类、综合实践类等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文化修养。
3.实行教师互动
两校根据各自师资优势,建立校际间教师交流制度,实行跨校走教,定期开展联合教研、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交流,研究确定职普融通的方式方法。
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职普融通教育实验班招生
该班为我校根据成教办〔2017〕11号文件《成都市教育局关于推动职普融通育人模式改革的意见(试行)》精神,与郫都三中联合开办。招生50人,不低于普高线30分。
课程开设
高一上期按普高课程开设,第二期起开设专业课程及专业实习、实训等。
教学实施
高一上期由郫都三中优秀教师教师授课;第二期起由友爱职校优秀教师授课。
学生出路
高一上期结束后实行职普分流,办法如下:
1)高一年级上学期结束前,可提出申请到郫都三中学校就读;申请学生参加郫都三中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文化课成绩达到郫都三中的要求,由郫都三中与友爱职校共同研究、确定转入郫都三中就读学生名单并公示后,报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2)未转入郫都三中学生留在友爱职校转入到学校专业升学班,冲刺本科。
学籍认定
该班学籍为职业高中学籍,享受中职政策;转入普通高中班后学籍为普通高中学籍,不再享受中职政策。
畅通普高转入职高渠道
郫都三中学生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上学期结束前,根据友爱职校开设专业,可申请到升学班、专业班就读;在郫都三中就读期间无违纪处分,由郫都三中与友爱职校共同审核确定转入友爱职校就读学生名单。备注:本办法适用于郫都区域内普高学校。
共建职普融通实践基地
1.实行基地共建
以郫都三中、友爱职校的实验室、实训基地为基础共建职普融通实践基地。
2.实行课程共建
两校相互依托,开设科学技术类、文化艺术类、职业技能类、综合实践类等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文化修养。
3.实行教师互动
两校根据各自师资优势,建立校际间教师交流制度,实行跨校走教,定期开展联合教研、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交流,研究确定职普融通的方式方法。
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职普融通教育实验班招生
该班为我校根据成教办〔2017〕11号文件《成都市教育局关于推动职普融通育人模式改革的意见(试行)》精神,与郫都三中联合开办。招生50人,不低于普高线30分。
课程开设
高一上期按普高课程开设,第二期起开设专业课程及专业实习、实训等。
教学实施
高一上期由郫都三中优秀教师教师授课;第二期起由友爱职校优秀教师授课。
学生出路
高一上期结束后实行职普分流,办法如下:
1)高一年级上学期结束前,可提出申请到郫都三中学校就读;申请学生参加郫都三中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文化课成绩达到郫都三中的要求,由郫都三中与友爱职校共同研究、确定转入郫都三中就读学生名单并公示后,报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2)未转入郫都三中学生留在友爱职校转入到学校专业升学班,冲刺本科。
学籍认定
该班学籍为职业高中学籍,享受中职政策;转入普通高中班后学籍为普通高中学籍,不再享受中职政策。
畅通普高转入职高渠道
郫都三中学生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上学期结束前,根据友爱职校开设专业,可申请到升学班、专业班就读;在郫都三中就读期间无违纪处分,由郫都三中与友爱职校共同审核确定转入友爱职校就读学生名单。备注:本办法适用于郫都区域内普高学校。
共建职普融通实践基地
1.实行基地共建
以郫都三中、友爱职校的实验室、实训基地为基础共建职普融通实践基地。
2.实行课程共建
两校相互依托,开设科学技术类、文化艺术类、职业技能类、综合实践类等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文化修养。
3.实行教师互动
两校根据各自师资优势,建立校际间教师交流制度,实行跨校走教,定期开展联合教研、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交流,研究确定职普融通的方式方法。
学校其他专业
School other majors